说课稿

时间:2024-07-07 12:49:19
【推荐】说课稿汇总9篇

【推荐】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P83页的例题(有变化)、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36×30=1080,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我认为36×30=1080、36×60=2160、36×300=10800的积不便于学生比较,就将例题改为37×3=111、37×6=222、37×12=444等,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借助计算器,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师专附属小学和希望小学教学条件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希望小学捐款买书的情境,已知每套书37元,买3套多少元?买6套?买12套?买27套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1)

37

3

111

(2)

37

3×2

111×2

(3)

37

3×4

111×4

(4)

37

3×9

111×9

(3)引导学生列出其余问题的算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首先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出每题的结果并将得到的积与原来的积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初步验证猜想,老师进行小结:经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里每一题的计算结果都符合先前的猜想。并进一步提出:这个猜想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乘法算式?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的变化

(1)

37

3

111

111

(2)

37

3×2

222

111×2

(3)

37

3×4

444

111×4

(4)

37

3×9

999

111×9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16×500=16×5000=

竖式计算:17×517×50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xx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 ……此处隐藏14553个字……“嗷,咕咚”,牙齿切碎机一口一口吃东西了,哦,大家玩得真开心啊!我把幼儿做好的作品放在区角中,让孩子可以随时玩一玩。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在设计,制作,体验中进一步对自己牙齿更加了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8

—、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美术显然已不是一门单纯掌握技能技巧的学科,而是各类知识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双向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变易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活学,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学习机会,使其都能在不同潜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二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改方案所设计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共计课2时。教材图文并茂,文字亲切自然,内容贴近现实,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参与性与一体,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乐于动手。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3重点难点:艺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表现艺术家是以怎样的思想感情去表现生命与关注自然的策略方法:观察――讨论――分析――评述

三、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课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其它的。

四、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是一节欣赏评述课,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相互讨论学习,通过情景导入引导学学生步入画家的作品中,体会画家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力。学生通过大屏幕直观演示能够直接感受和欣赏。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

1.展示古今中外运用各种不同表现技法创作的艺术作品多幅,提请学生观察欣赏。

2.提出问题:这些作品分别是以哪些素材作为主题来表现描绘的?(花草、山水、动物、人物)

3.总结归纳:美术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生动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壁画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不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4.提出本课探讨的主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1)观察欣赏

(2)分析探讨

(3)总结归纳

三、发展阶段:按照课前预习的要求,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和整理的有关资料,自选一幅或几幅作品进行交流讨论。

1、欣赏与评述:(1)你所选择的作品中有关画家和作品表现题材、内容、形式的资料,你了解多少?(2)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2、分析与研究:(1)所举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的形象?(2)这些物种正处于哪种生命活动中?

(3)哪些是与物种生命活动相关的自然形象?(4) 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条件有什么依存关系?

3、讨论与解释:(1)美术家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去表现生命与关注自然的?(2)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不是表现了自然法则下的生命活动和审美情趣?

4、体验与评价:(1)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2)你能否体会到对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是丰富自身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1)交流讨论

2)分析研究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3)围绕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总结归纳:

1.对同学们为此课题所做的工作及所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能够谈一至几条通过本课题的赏析研究,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归纳整理自己所获得的启示和感受

课后记:通过学习,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和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一个小班的语言活动《挤在一起》。

一、说活动来源本故事通过编制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生活。

本故事的语言通俗易懂,有生命力,符合小班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发展水平。故事《挤在一起》画面温馨、情节简单,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生动简短,充满了浓郁的儿童情趣。它讲述了发生在小动物宝宝小床上的故事,许多小动物宝宝一起挤在小床上,感到快乐又温暖。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模仿各种小动物独特的声音与形态,能更好的发挥想象力,理解故事的内容,使幼儿懂得好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对于初次离开家庭,刚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小班幼儿来讲,分享这样温馨的小故事,可以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开心、舒服和温暖,所以我组织了本次语言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本次语言活动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感受作品中温馨快乐的情景,理解有了朋友就不会孤单害怕。

(二)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能大胆的说简单的对话。

(三)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三、说活动重难点本次语言活动的重难点是让幼儿感受温馨快乐的情景,理解有朋友就不孤单害怕了。

丰富幼儿词汇:真暖和呀,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活动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课件PPT、挂图、音带《小夜曲》、故事读本每人一本五、说活动流程本次语言活动流程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预备部分:走线播放《小夜曲》引导幼儿进入故事情景(二)感知部分:教师和幼儿谈话引出话题。

(三)理解活部分教师播放PPT,一边讲故事一边提问,让幼儿总体感受故事情节。

出示大挂图,请幼儿讲述。

教师为幼儿创设游戏情景,启发幼儿体验小动物们挤在一起的快乐。

(三)结束部分:在播放《小夜曲》中送书宝宝回家。

《【推荐】说课稿汇总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