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07 12:48:45
《局外人》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局外人》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局外人》读书笔记1

有些时候,我们会带着已有的观点和看法去理解、判断某个人、某件事。先入之见所带来的影响,在这本书中被精彩的呈现。

书的第一部分,波澜不惊,看不出主线。在默尔索开枪杀人之后,我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因为阳光刺眼、天热气躁,无意间扣发了扳机?我唯一比较喜爱的,是葬礼结束后在阳台上对过往行人的描写。

到了第二部分,尤其是法庭上指控的情节,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它把前文琐碎、平淡的剧情串联在了一起,使之有了意义。法官力求陈述主人公对母不孝、没有道德,塑造其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恶人的形象。然后,带着这种形象、印象去看待杀人的案件,认为这是有预谋的、是十恶不赦的。而事实上,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对什么事都满不在意的性格,葬礼上的态度也不能反映他本身的本质。人,本就是各种各样,主人公对母亲葬礼的行为不同于他人,此外,不能得到其他结论,更不能说他是一个恶人。

在我看来,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被用来一件事证明另一件事,尤其是法庭这种需要公证、理性的地方,简直不可理喻。但即使是这种不可理喻的事,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我们很多时候的判断,是基于现有的认知、已形成的看法,而非准确清晰的事实依据。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一提媒体。现在很多新闻都是把一些与事实无关的词写进去,让大众对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前,先对新闻人物贴上一个标签,带着主观认识去看这件事。这些媒体都是无良媒体。反过来看民众,很多人都是在一种不自知、不思考的状态下被人牵着走,这也是值得人反思的。

主人公默尔索作为一个局外人,是一种不同于大众,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这种性格造就了在别人眼中的“恶人”形象。算是主流文化对旁路的不理解与排斥吧。我非局外人,但并非不能理解。

话说,书的结尾与神父交谈的那一段我没怎么读懂,这也许就是我和许多人书评着眼点不同的原因吧。

《局外人》读书笔记2

可能是年纪大了,书读完基本也没什么感想,随便写点胡言乱语。

比起异乡人更钟意局外人这个译名。

从头到尾有种奇妙的疏离感,如默尔索看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如读者看着书中的默尔索,都仿佛置身局外一样冷眼旁观着。

空洞的内在和过满的世界,交错着的夏天昼日刺眼的光线和轻飘飘无梦的夜晚两个意象,一切孤立的、无来由的、偶然的要素,象征性地组成了一条犯罪链。

恰到好处的缺乏共情,缺乏普世的价值心这种消极的美德,正应和了氛围,是内在的虚无主义。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没有感想就是对它最好的评价。

第二部里有句话写的真好啊,读到的时候忍不住笑起来:

「无论如何,就算我不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缺非常确定。」

我一直以来所践行的信条,忽然得到了另一个时空的认同。

写到结尾默尔索的爆发时(用爆发来形容未免有些冒犯),前面所有寡淡的压抑全部在此刻升华成明珠,反复读了四五遍才罢休。

(当然也不排除是因为我脑子宕机不够用的原因)

最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太难看了,为了写读书笔记用极大的毅力坚持着。

再说一遍,太难看了。

全是阐述,纯粹写给外国人的,但凡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点了解的都没必要去看。

浪费时间。

《局外人》读书笔记3

“今天妈妈死了,还是昨天,我不知道。”

开篇即说了这样令我震惊的话,原以为此话无非如文克尔曼所说的希腊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这灵魂是处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尽管是惊涛骇浪,而海底的水还是寂静一样。”我想,莫非主人公默尔索------一个阿尔及尔的小职员,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角色,只是为了强忍着内心深处的泪水罢了。

然而,我错了。

生于市,于世,他是个彻头彻尾如此平淡的人,淡到不留痕迹,淡到只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他的存在,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双眼无限放大这个世界而已,然后再缩为一点------人生。

他淡到记不起母亲的忌日,淡到母亲死后依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淡到不知道是否要求婚于玛丽,淡到浑浑噩噩杀了人,淡到不为自己辩解而无故被判了死刑,也拒绝向神父忏悔,他似乎无意识,而他一切的行动却由着意识来支配。

按常理,人类的性情,亲人死后,对我们应是个很大的打击,痛哭流涕,捶地几拳,整日无精打采,仿佛灵魂被抽走了一般,如文中母亲在养老院的朋友“他又激动又难过,大颗大颗的眼泪流在脸颊上,但由于脸上皱纹密布,眼泪竟流不动,时而扩散,时而汇聚,在他那张哀伤变形的脸上铺陈为一片水光。“

然而默尔索却不愿开棺见母亲,守灵时,并未和母亲在养老院所结识的朋友多聊几句生前。或许,我们会给他贴上“没有人性”的标签,然而,“人类的情感并非是主观的,它同样隶从于一切意识的定律,它超越自身。”我们往往在离别的时刻,过多地回忆过往,那些甜蜜,欢乐的时光然而如今却相隔一方,情绪自然跌落谷底,泪如泉涌。然而主人公默尔索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没有了过往,当然也没有伤痛,无所谓眼泪。

再者,“浮事本无常,四世自轮回。”把这种妈妈的死认为是一种解脱与前往天堂,死是通向生的必经之路,毕竟妈妈生前所居住的是养老院,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家,与养老院的人的交谈,也无非是掩盖住了内心的沉痛,离开后也就永远没有了这层伤痛。

默尔索被他的回忆不起,平淡拯救了,他也被其摧毁了。

由于黑人吹奏的声音妨碍到了雷蒙,雷蒙给了默尔索一把枪,让他吓吓黑人,默尔索无意识的走向对岸,阳光如此的庞大,一圈一圈的笼罩着大地,膨胀着,膨胀着,由一点无限的放大······放大······放大······“嘣”的一声,他结束了黑人也结束了自己,接踵而来的便是审判。

审判或多或少的都隐射了当时法国的现实,所以我对这部分并不是特别的喜欢,然而“艺术要面对现实”。各大报刊都争相报道,并不是对此有看法,感兴趣,而是夏天属新闻的淡季,总要搞点噱头。“一切的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他不愿找律师,也没有为自己辩护,最后根据他对母亲无所谓的态度,以及母亲死后他过得依然很快乐的生活为由,认为他人格性格并不正常,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杀人犯”,死亡就这样以所谓的道德和莫名的法律强加在他的头上,他于是不相信未来,也没有拒绝死亡。

默尔索在文中很少说话,也很少行动,唯一可窥见的是他的思想:淡,如书名,他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任何东西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他看着这世界,却游离在世界之外,默尔索是个通透的人物, ……此处隐藏5279个字……一直控制着自己,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性格,那就是冷淡理智甚至漠然地对待生活,以及身边的人

但是也想过,他很多的处事方式,我也经历过,也是那样给别人冷漠无情的感觉,我一直以为是自己太理智了,所以对很多事情不带个人情感,甚至会深层次地去分析一个事情的各个方面。在这方面,我觉得,主人公只是和感性的旁人不一样而已,并没有过错,要说过错,大概就是,他理智到不想花费太多精力去迎合别人,只是淡然地存在于这个社会。不悲不喜,生活也就简单了。

还很喜欢本书的一些情景描写,已经气氛烘托,更衬托主人公跳脱事件的心态

哈哈哈哈哈,看这种书让自己更加理性

《局外人》读书笔记9

其实第一次看完的时候,有点看不明白整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主人公墨尔索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一滴眼泪,而成为后来杀人案中最至关重要的依据。法律最终判他有预谋,清醒杀人的杀手。他有心解析却无力辩解。

他所说的一切都是真话和事实,可是却不是别人想要听到的答案和事实。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在于赤裸裸讽刺了人性总喜欢以各自主观意识去评判周围的一切。

墨尔索过于真实又不屑于掩饰的个性,既让人喜欢又讨厌。喜欢可能是因为渴望自己也能有这种本性,讨厌可能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这辈子也没办法做到他那么坦诚和真实吧……

不过墨尔索对于婚姻的看法其实蛮像现在社会的婚姻。很多人因为年龄大了,碍于社会和家人的眼光。选择了一个自己不讨厌的人结婚,然而那个人是不是爱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讨厌足矣。

我想哪怕墨尔索没有这宗让他致命的命案,也总会有其他的事情让他最终牺牲。因为他活得太透了,这样的人生意义绝不是我想要的。人活一场总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才三十六岁的他却把一切都看透,有点像其他文章描述的:有的人二十多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葬,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局外人》读书笔记10

小说《局外人》小说以默而索母亲的死开篇,母亲的死并没有让他过度的伤心,他甚至连母亲的最后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泪,将母亲埋葬后,他为回到阿尔及尔离开那鬼地方而兴奋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回到阿尔及尔,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电影,他早将母亲之死抛之脑后。对于老板的调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态度是“怎么样都行”。邻居莱蒙请他写信,让他帮助自己对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没想,欣然答应,“他问我是不是马上写不方便,我说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觉地卷进一场斗殴中,最后在海边,他开枪打死了一个对手。

接着,他被审判,固然他有罪,但对他的指控却让人失笑。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成了检察官手中的痛处,他振振有词地说道:“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于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对这一切尽不在乎,当他知道上诉无看之后,他依然平静地等待着死亡,并拒尽向神父做自己最后的忏悔。

整篇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可回纳如下:母亲之死—→被调任与女友求婚—→帮邻居对付其情人—→开枪杀人—→被判死刑。整个过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个“局外人”,他对这个世界似乎麻痹了,对于一切东西,他都接受,唯独最后拒尽对上帝的忏悔。

但我以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以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女友的求婚,他以为“这无关紧要,假如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满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尽接见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往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显然与整个社会要求它的成员信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这个世界不断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被处决时,他发出了最后的喊声:“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看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看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啼声。”

《局外人》读书笔记11

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很短,很快看完,老实说,我不觉得自己读的多么懂,读完第一感受是意犹未尽,总觉得跟没讲完一样,觉得该有后续。

其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企图用自己的思想去操控别人,把自己以为的东西当作真相,事实上,真正的真相是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人的心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东西,尤其在我近半年对心理学的研读之后感触更深,一个人一时一刻的想法可能涉及很多很多方面的东西,生理上的,环境情境上的,过去经历,当时的情绪状态,刚刚读过的书等各方面因素都可能对你接下来一刻的某种行为或言语产生影响,但别人对你行为的猜测却绝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所有影响因素。

总是有人试图用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生活经历,宗教信仰,行为模式,应对方式等等来分析评判某个人的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和外在情绪。但是,你怎么知道一个笑着的人内心实际是否在哭泣呢?你怎么确定一个看似对人漠不关心的人不是在内心默默祈祷祝福呢?……这类例子太多了,每天都发生在我们周围,但从没有人在意过,也没有人在去想别人、评判别人之前想到过这个问题。我们有时候就像个局外人一样被别人排除在外,哪怕他们的讨论对象就是你。他们会说你就是这样那样的人,你肯定是这样那样想的,诸如此类的话。他们分析你,评判你,自以为了解你,可以替你做决定,可以为你做辩护(就像小说中的律师),同时把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思想强加于你(就像牧师和审判官不愿意相信主人公不信仰上帝一样,非要让主人公承认自己其实信仰上帝)。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一个人世界里的主人公,却是社会群体中的局外人,群体拒绝我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灵魂,在群体中,我们没有自我,我们是自己的局外人,只能看着群体中的自己被信仰,被思考,被了解,被分析。

我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方世界,没有人能真正完全了解你,正如我觉得释梦这个工作只有梦者本人才能完全的解读,而且其实每个人自己也很难完全说出来自己内心所思所想的内容,人类的言语有时候并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先不论有很多只能用视觉上的图像呈现在内心,很多无意识层面的东西甚至连图像、梦都难以解释千万分之一。

《《局外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